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河洛文化网::传承河洛文化 弘扬华夏文明

金刚妙义02-2: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10)

时间:2014-10-13 07:20来源:本站首发 作者:妙志居士 点击:
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,仅此一句话,佛陀就道出了月亮的一切本来面目。没有初与残,没有朔与望,没有出与没,没有亏与盈,没有蚀与啖,没有隐与现,没有圆与缺,没有行与随,没有大与小,没有明与暗任


     “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”,仅此一句话,佛陀就道出了月亮的一切本来面目。没有初与残,没有朔与望,没有出与没,没有亏与盈,没有蚀与啖,没有隐与现,没有圆与缺,没有行与随,没有大与小,没有明与暗……任何所谓的月相,都是人们虚妄不实的局部认知。人们所见到的不同的月相,不过是无法窥得月亮全貌的片面之见罢了。

    同理,纵尔坐在月亮或其他星球上回望地球,地球的全貌也如月相一样在世人的眼里呈现出不同的异相,而地球的本质属性也没有什么不同。华夏始祖伏羲也是一位这样的智者,他为他的后人提供了一种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——八卦。一个事物,如果同时从内到外、从外到内等八个方位来观察,同步加上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中去观察它,那么无疑要比从单一的某一个角度,某一时空来认识这个事物要全面的多。而得出的结果也无疑是正确的,圆满的。而且,华夏始祖们还注意到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,没有一刻不在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之中,故而从八卦,河图,洛书,发展到《易经》。从无极中来,到无极中去,则为我们这些暂时还无法处在地球以外,从多个方位来观察地球的后人们,提供了一个可供依托的世出世间,观测、思考、认识、运用万事万物的最高级、最精密、最先进也最简便的方法——易。

    4.透视:就是剖视,就是解剖、就像是当今的X光、胸透、微创手术等方法。但现代西方医学的透视和剖视是有形的,不能脱离仪器而进行,是很低层的。但虽然如此,以此举例说明透视的形式和方法,大家还是很好理解的。

    佛法中有诸多的观照之法,比如不净观、父母观、骷髅观等观想方法,还比如《心经》中所言之:“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”这里的“照见”,就具有透视的功用。在《首楞严经》中,月光童子讲了一个实例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“透视”。

    《首楞严经》卷五:
    月光童子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为水天。教诸菩萨修习水观,入三摩地。观于身中,水性无夺。初从涕唾,如是穷尽津液精血,大小便利,身中旋复,水性一同。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,诸香水海,等无差别。我于是时,初成此观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。当为比丘,室中安禅。我有弟子,窥窗观室,唯见清水遍在室中,了无所见。童稚无知,取一瓦砾投于水内,激水作声,顾盼而去。我出定后,顿觉心痛。如舍利弗遭违害鬼。我自思维,今我已得阿罗汉道,久离病缘。云何今日忽生心痛,将无退失。尔时童子捷来我前,说如上事。我则告言:汝更见水,可即开门,入此水中,除去瓦砾。童子奉教。后入定时,还复见水,瓦砾宛然,开门除出。我后出定,身质如初。逢无量佛,如是至于.山海自在通王如来,方得亡身。与十方界诸香水海,性合真空,无二无别。今于如来得童真名,预菩萨会。佛问圆通,我以水性一味流通,得无生忍,圆满菩提,斯为第一。

    “藐”之一字,把我们观察世出世间的各种方式方式都俱纳其中了。

    我们继续接着来看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这九个字中的第二个“三”字。

    前面,我们已经把前一个“三”字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解析了很多了,但在这里的第二个“三”字,在文化意义上,却不是前一个“三”字的重复。第二个“三”字,我们还要耐下心来,继续深入宝山而挖掘之。

    如果前面第一个“三”字,我们更多的是讲了“方法论”的话,那么,后一个“三”字,则相对应地是结果,如果前面是因,那么后面无疑是果。前面作为因的主体、方式、方法、工具、操作、对象、程序都正确的话,那么,后面的结果则无疑是不会偏离正确的目标的。故,后一个“三”,则对应的是菩提。也就是“什么”菩提的问题。

    “三”之一字,在这里表意“体、相、用”这三个方面。这三个方面不是三个方面,是一个结果,世尊为了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,故言为三。所以,我们为了能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一个菩提,我们也从三个方面来说。

    这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呢?我们还是从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入手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;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

    在我眼里,《道德经》的这一章节,可谓是老子对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中的第二个“三”字的最佳注释了。

    视之不见谓之相,听之不闻谓之体,捕之不得谓之用,能御今有谓之法则、规律。此三者,即道元玄体、真如佛性之空体、真相、万用之三位也。亦即是如来、智慧、德相之三性也。亦即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之三身也。亦即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三世也。亦即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三心也。也就是时间、空间、规律三位一体之三千大千世界也。正所谓“不见不闻不可得,不皦不昧不可说。无物无状无形象,无首无尾无终始”。

    把老子这一章直译过来就是,看不见它名谓之“夷”,听不到它名谓之“希”,抓不住他名谓之“微”,这三种名称不可以刨根问底,无法进一步追问它的究竟。所以就混为一谈。上面不显清净,下面不显灰暗;它连绵不断且不可名状,一次次地回归到空无的状态。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物体的形象,也就是象惚恍一样。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,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尾。但执持古来的“道”,可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物。能用来认识最初的道元玄体的方法,就是“道”的法则。 (责任编辑:陈)
顶一下
(5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