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篆体的“杂”字则象是一幅鸟在木上作交配状。泛指动物交配。而简体的杂字,则成了植物的杂交。而楷体的“杂”字,则又变成了两个人像鸟一样在木上相爻。人也罢,一娘生九女,连娘十个样。动物也罢,龙生九子,各不相同。植物也罢,九木为杂,杂交繁育。其实,一切的动植物新品种,就是一个不断融合,远缘杂交的过程,甚至有二元、三元杂交,乃至于四元、五元杂交。这样,才能提高动物的各种优良品质。也唯有如此,农作物乃至于各个物种之间不断地进行远缘杂交,才能研发出一个各种抗病、抗虫、抗旱、抗涝、抗寒、抗盐碱、抗倒伏等抗逆能力的新品种。所以,所谓动、植物新品种,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杂交的过程。 现在我们是有意而为之,而在漫长的地球的进化史上,动植物的这种无意识的远缘杂交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。动植物各以同性相吸,异性排斥的自性能力,吸纳与自己属性(种,属关系)匹配(一)而阴阳属性相异(二)的属性,从而进行自我无意识繁育,杂合而成世间万物(三)。这就是在没有人类作用力的前提下,世间万物生成的原因。故二生三矣。 故三由二生,二由一生,一由道生,道法自性。由于此中理太深,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,有兴趣大家可参考末学之《老子心语》,篇幅关系,这里我们略过不提。 所以,我们说“三”者,即是指天地人之三。而不是数目字三,这是中华文化里的特有数理表现形式,数理相合。数就是理,理就是数。数理是一不是二。所以,河图、洛书、八卦,都只是一些数字的排列组合,而其中之理深矣、广矣、妙矣、精矣。八卦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,所以我们也称八卦为数理之学。数中含理,理中藏数。数理不二,遍通古今八方矣。 而我们说“三”代表天地人三才,还只是说了“三”的表象而已。还没有真正说到核心的问题。 抛开象,就体而论:三从二来,二从一来,一从零来。而老子却说是道生一,那么道为何物?用代入法,道即是零,零即是道。零即是空,道为空性。零即是无,故无中生有。故一切数目字,一切理,也都离不开这个非空非有的“零”,所以,零即是道的表象。道即是零的属性。而一切的数目字,及附加在数字上的理,都只是功用而已。 我们说了“三”字中蕴含的“天地人”之象。又略说了“三”字的本质之零体(灵体)。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“三”字的用。功用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可操作性。 那么“三”之一字中教给我们的具体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呢?就是“三思而后行”,这只是其一。还有更细化、更具体、更有可操作性的,我们后面再讲。 其实,儒释道诸经典都是这样,都是在不断地退而求其次的将无法可说的佛法、道法、儒法从最高明的道理,一而再,再而三地从上向下次第演说开来,把最妙明、最圆融、最统一的无上妙法教给了我们,而我们听不懂,才不断退而求其次地分开来说,细化来说,具体来说,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如此,《金刚经》当然也是这样。不然,《金刚经》第一分世尊就已经把最上、最好、最妙、最能践行的佛法以身教胜于言传地讲完了,可是大象无形,我们因为不懂,故而看不到,不知学,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整部《金刚经》。 那么,什么是三思而后行呢? 三思者,非三思,是名三思。三思者,天地人三道之思也。说三思而后行,是指圣贤教导我们遇到问题或准备做事,要从天道、地道、人道的角度来综合思考。从这三个角度来思考问题,是谓三思也。如果我们只从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,就会陷入局部、片面、主观、有漏的思维环境中去,而不能统一、整体、客观、无漏地看待问题或看待我们要做的事情的利或弊。而唯有从天道、地道、人道的角度来综合考虑,我们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或事情的各个方面的利与弊、福与祸、得与失、善与恶。 虽然已经三思,但孔子的要求则更为严格。三思还不行,要再三思,这样才可以。“再,斯可矣”,这才是孔子的本义。无论欲做何事,起行之始,都要综合考虑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。上要符合天道,下要符合地道,中要符合人道。只有达到这三个符合,方是上善之道,万全之策,若不能圆满此三道者,则为非道。即为没有三思而妄行也。 最后,我们再来讲“三”字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含义。 三,就是三个观测方位。哪三个方位?我们知道,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知的三视图绘制,就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。我们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,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,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图形称为视图。一个物体有六个视图: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——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,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——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,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——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,还有其他三个视图不是很常用。三视图就是主视图、俯视图、左视图的总称。 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,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。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,另外还有如剖面图、半剖面图等作为辅助,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。 我们综合“三”字以上的诸般含义,分别是综合了三(三合一)合、三(天地人)思、三(主俯侧)视这三个层次的含义。我们对“三”字的解读基本就已经结束了。 说到三视图这个概念,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中的“三藐”这两个字的合义基本就已经出来的。下面,我们接着来看“藐”字。 “藐”之一字,基本字义:(1)小,幼:藐孤、藐小;(2)轻视:藐视。又如:藐法、藐视、藐玩;(3)古同“邈”,远。(4)通“眇”,轻视。 (责任编辑:陈) |